07年10月前香港「劇場空間」演出美國Stephen Sondheim的musical《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》(粵語演出,改名為《點點隔世情》),想不到現在又看到他的另一個musical《Sweeney Todd》的電影版本《理髮師陶德》。
該兩個musical都是Sondheim一人包辦作曲、作詞,而該兩個musical都是只有歌唱而沒有舞蹈。musical原來不一定是歌舞劇,而又可以是歌唱劇(opera)。
Sondheim是美國人,他的《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》(1984)卻是講法國畫家Georges Seurat,而他的《Sweeney Todd》(1979)則是改編自寫於1847年一個連環殺人的英國故事。他碰到令他產生靈感的故事,便不怕困難也堅持要創作。
他創作歌唱劇寫點彩派畫家Seurat的生平,音樂為要配合點彩畫風(點彩畫是由一圓點、一圓點顏色組成),竟然採用相同風格「單音連接單音」這個很難演唱的曲式。大部份歌曲聽來都像是單調、急促的「咚咚咚咚、咚咚咚咚」,完全不迎合觀眾。他創作《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》,以百老匯歌唱劇來拿美國很高榮譽的普立茲獎,歷史上只有他一人,可知他非泛泛之輩。
Sondheim這位肯向難度挑戰的創作人,原來在之前已創作了更畸形的《Sweeney Todd》(理髮師陶德),該個復仇故事的男主角「為了練習殺仇人法官」,竟然藉當理髮師的方便,不斷殺人,並把屍體弄成肉醬拿來做肉餅的餡。
Sondheim認為理髮師陶德這個故事人物像希臘神話裡Oedipus的角色,於是便把這個故事改編成歌唱劇。任何舞台工作者都覺得不可思議,但他決定去做,到該歌唱劇上演時,宣傳要以comic horror或者musical thriller來包裝,但也難免落得票房冷落的下場。
世界之大,總有同路人,專門拍攝怪誕電影的導演Tim Burton看中《Sweeney Todd》這個musical,找來他的最佳拍檔Johnny Depp和他的妻子,合作做出電影版本來是可以理解的事。
電影《理髮師陶德》的理想觀眾要理解Sweeney Todd這個故事角色、歌曲作者Sondheim、電影導演Tim Burton、演員Johnny Depp,都是「怪誕」人物,並欣賞其「怪誕」口味和才華。那類觀眾才會覺得這部電影是由一班「精英」合作而成,才會認為該片是一個盛宴。
Tim Burton做了他想做的事。他有自己的票房價值,不需要為電影票房擔憂,所以他不用妥協。他製作這部電影放棄以「恐怖喜劇」和「歌唱驚慄劇」來包裝,他要赤裸裸呈現這個悲劇角色受命運作弄,讓鮮血如油井般直噴出來。鮮血在這部電影裡起洗滌、潔淨的作用。Tim Burton覺得噴血有必要,他便不介意改變戲路和風格。
這個電影版本回到故事最初的調子,一開始便展現1840年黑暗時代倫敦的景象,歌曲唱出所有想象得到的罪惡、所有可能出現的卑污事情,都會發生在當時的倫敦。Tim Burton造出黑暗色調、發霉破落環境,甚至發臭氣味。
可是,這部電影卻叫人接受,因為它具有配合劇情和人物情緒的音樂,有適當的演員造型和表演,有高水平的佈景畫面處理,整體來說,這部成功以視聽元素來表達的電影是品味之作。Tim Burton今回又一次成功挑戰難度,效果令影迷滿意。
對非Tim Burton影迷來說,這部musical 電影無疑會委屈他們。男主角殺人不停,而且殺得那麼血腥、那麼順手、那麼冷血,一邊殺人還一邊唱歌。
然而為甚麼導演Tim Burton會把他的主角塑造得那麼變態呢?目的當然是要觀眾思考:回想現實社會上的不公,法律由古至今常被當權者濫用,因此便出現人吃人事件。
此部電影出現令人不安的畫面,是為了帶出一個訊息:先有當權者「人吃人」,才有受害者回來「人吃人」。電影與現實相比,其實片中一切「變態」都不是甚麼大不了,只不過是短暫光影而已。現實中的「人吃人」才算真恐怖呀!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8電影 ]